服务十余家大中型钢企 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携手行业推动钢铁物流创新
一吨钢铁背后,需要5吨的物流运输提供保障。数据显示,2021年,我国累计粗钢产量达10.33亿吨,这背后需要近50亿吨的物流运输量。去年下半年以来,我国钢铁行业再度面临巨大下行压力,向物流要效益成为企业共识。
提升物流周转效率、降低碳排放,是当前钢铁物流发展的关键。作为中国领先的物流科技和服务平台企业,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把助力钢铁物流降本增效、节能减排作为重要突破口,基于AI、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前沿科技,为钢铁行业打造多款数智化物流解决方案,目前已成功服务河钢、山钢、日钢在内的十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。
加速钢铁物流周转 实现降本增效
钢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,离不开物流效率作支撑。但在我国很多钢铁企业,长期存在物流管理分散、手段落后、自动化程度低、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,影响物流效率的进一步提升。
“钢铁物流同其他行业物流相比较,运输作业相对粗放,加上钢铁物流本身体量大、不易进行货物匹配等原因,导致物料运输重去轻回、大量物流作业等待的情况比较突出。”一位钢铁物流服务商表示。
行业走访发现,由于缺乏信息化管理手段,多数卡车司机要在厂区外等上两到三天才能装上货,仅这一环节每单就多出了数百元的差旅成本。司机进厂后,面对巨大的厂区,消费级导航软件缺乏厂区地图绘制,根本派不上用场,需要人工调度或问路才能找到装卸货地点,经常造成厂区拥堵。车辆出厂后,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工具,偷串货时有发生,物资损耗巨大。
管理手段的落后,造成我国钢铁行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。据统计,我国物流成本占钢材总成本的15%~30%,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仅占钢材总成本的8%~10%。在我国巨大的产量之下,即使一个百分点的物流成本节省,也将为企业创造数亿元的利润。
面向钢铁生产供应链及厂区管理场景,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基于自身的车联网、物联网及AI能力,打造了“数字化厂区业务协同平台”等物流数智化管理系统。平台通过创新应用AI技术,打造全流程线上化、自动化管理模式,提升业务操作效率。通过引入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海量运力池,解决钢企临时性、应急性运力痛点。
通过建设“数字化厂区业务协同平台”,与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合作的多家钢企,实现了智能运力调度、智能排队、厂内一体化导航、运输全程可视化等多个物流流程的信息化,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。在该平台帮助下,天津某大型钢铁物流企业的运输车辆平均等货时间从2-3天缩短到6-8小时,车辆利用率提高了近70%。通过物流可视化、交易过程去中间化等综合举措,这家企业有效规避了在途偷换窜,减少了交易损耗,年均节省运费1.05亿元。
助力节能减排 低碳也是生产力
“绿色环保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!”这是我国钢铁行业近年形成的深刻共识。在双碳发展、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政策导向下,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答题。
2月7日,工信部、国家发改委、生态环境部发布了《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要求,到2025年,力争80%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,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%以上,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。《意见》还提出,要加快推进钢铁企业清洁运输,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差别化电价政策。
行业人士坦言,近年来,钢铁企业“不是在去产能的路上,就是在去产量的途中;不是在降排放的要求下,就是在降能耗的制约下。” 作为碳排放量仅次于火电行业的第二大行业,在碳中和背景下,未来钢铁行业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颠覆。
在环保达标倒逼之下,物流环节的低碳发展也被纳入钢企低碳战略的组成部分。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相关负责人建议,“新的环保形势对钢铁企业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,核心企业要注意在厂外运输、进行出厂车辆管理、厂内仓储、厂内运输环节的改善。”
近年来,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积极应用AIoT技术,基于自身的大数据优势,帮助河钢唐钢新区、山钢日照公司、日照钢铁等大中型企业建设绿色物流,实现环保发展。在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数字化厂区业务协同平台帮助下,厂区内部拥堵得到改善、运转时效大幅提升,无效碳排放也随之降低,清洁能源运输比例持续达标,园区智能化管理、环保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改善。
在河钢唐钢新区,用来专门清洗车辆的洗车台成为一道风景。据统计,全厂范围内共建设了25座洗车台,对进出厂车辆严格冲洗。同时,为了避免外来车辆影响环境,河钢唐钢与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共同研发投用了智能化的门禁系统,自动识别车辆的车牌和排放标准,不达标的车辆无法进入厂区……一系列超严格的智能化管控措施,让这座现代化的钢铁企业,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一路领跑。
数年耕耘,硕果累累。最新发布的2021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级显示,河钢、山钢、日照钢铁再次入选行业最高的A+(极强)评级。山钢日照公司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,河钢唐钢新区获评环保A级绩效……开云网页版-开云(中国),将与这些引领行业的头部企业共同携手,持续推动钢铁行业的物流创新。